六进春晚的成教生 坐火车“走读”学成教
少林寺走出的“小和尚”
解福印,1979年出生于安徽阜阳农村,贫穷的家庭让他记忆犹新:土坯房四处透风无法再居住时,父亲咬牙借遍亲朋好友,筹集到盖新房的钱。新房建到一半,奶奶查出患了食道癌,父亲将建房工作停下,用建房的钱替奶奶治病,但最终也没能挽回奶奶生命。新房最终借钱完工,但添了沉重债务,家里的生活只能靠父亲外出打工,母亲侍弄庄稼和饲养鸡鸭维持。当时,父亲只要一理光头,邻居们就知道“老解又要外出打工了”。因为觉得在外面理发太贵,理光头能长时间不用理发,于是光头成为父亲外出打工的标志。
15岁时,解福印来到河南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习武,虽然年纪小,但家庭的贫困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。练武是辛苦的,每天天未亮,解福印和同学就要起床练功,即使下雪也不间断。冬天在山里练功时,积雪没过脚面,脚常冻得失去知觉,身上却在淌汗。当时家里没钱贴补,解福印几乎每顿两个馒头一点儿咸菜,一顿饭仅花五毛钱。对他来说,能吃根油条、下碗面条就是改善生活。当时,学校每周组织看露天电影,冬天别人穿棉鞋,解福印脚上穿的还是单鞋,脚冻得受不了。后来,每次看电影前,解福印就从铺的褥子里掏些棉花裹在脚上保暖,冬天还没过去,他的褥子只剩下薄薄一层床单,他常在夜里冻醒悄悄哭。
由于勤奋好学,成绩突出,解福印18岁毕业时留校任教练,这让他意气风发,内心产生一种自豪感。看在眼里的父亲在一次书信来往中,用一首诗提醒他: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英雄好汉争上游。争了上游莫骄傲,还有英雄在前头。”这首诗解福印始终铭记,也促使他不断进步。这个从少林寺走出的“小和尚”,从最基层的教练做起,逐渐成为学校重点队、专业队教练,最终成为少林寺塔沟武校艺术团的业务团长。
坐火车“走读”学成教
2000年,解福印考入成都体育学院大专函授班。学习,让山沟里的解福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。第一堂英语课,解福印一句也听不懂,甚至连课本封面上的美术体“ENGLISH(英语)”也不知啥意思,请教一旁的女同学,她吃惊地反问“你连这个单词也不认识?!”这句话让他羞得恨不能钻到课桌下面去。解福印在英语书上写下:“世界上最不值得可怜的人,就是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。我要永远记住这个伤疤,一定要发奋学习。”毕业时,解福印不但英语成绩合格,还被评为三好学生。
2004年,解福印被着名导演焦乃积推荐到北京舞蹈学院脱产学习。北京的学习生活,开阔了他的眼界,让他知道还有北京电影学院、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高校。
2006年,解福印参加了成人高考,被北京电影学院继教院导演专业录取,成为专升本业余班的一名学生。2007年3月开学时,解福印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听的第一堂课,他心里暗想,如果上课学不到东西,就放弃学习。进校后,学校严谨的学术氛围,高水平的师资,将他深深地吸引,迫使他继续学习下去。于是,北京电影学院有了这个每周坐火车来学习的学生。
上学期间,解福印每周五晚从河南坐22:16的火车,第二天早上6:00到北京,而后打车到北京电影学院赶8:00开始的课,周末两天学习后,再于周日下午坐火车回河南。由于经济上的压力,解福印从来舍不得坐卧铺。有时只能买到站票,他就在别人的座位下铺层报纸躺下,常常被人踢到脸上。每周一次的来回奔波,让解福印倍感疲惫,但为了学习他认为值得。中华武术折服亿万观众
2003年央视春晚的《十二生肖拜大年》节目,是解福印带领学生走向春晚的开门红,但这个节目在上春晚前,解福印并没有多大信心。当时,学校请来多次担任春晚策划的焦乃积,准备创编《十二生肖拜大年》节目,用十二生肖的拳术来展现。可是十二生肖中只有蛇拳、猴拳等让人熟悉,有些属相没有拳术,有人认为这个节目行不通。解福印凭着自己的武术功底,并根据农村生活经验,把印象中的牛、鸡等动物形态和少林拳术结合,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十二生肖拳术全部创造出来。奔赴北京时,解福印连换洗的衣服也没带,他觉得“被毙的可能性很大,很快就回来,拿衣服多余”。然而,这套拳法表演后反响很大,其中“兔翻”连续4年参加央视的春晚。
随后,解福印编导的武术节目连续登上春晚舞台。2004年的《英雄小哪吒》、2005年和成龙共同表演的《壮志凌云》、2006年的《百家姓》、2007年的太极拳表演《行云流水》、2008年的中华武术《盛世雄风》,他都担任了武术指导或教练。这个出身农家的成教生,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晚会上,在让亿万观众折服中华武术的同时,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。